(圖片來源取自網路)
讀書靠IQ,出社會要EQ,而理財的關鍵是什麼呢?答案是FQ。
FQ的全寫是Financial Quotient,也就是理財商數,簡稱財商。
在別人恐懼時貪婪,在別人貪婪時恐懼
理財可以說是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會遇到的課題,FQ的高低可以看出我們的理財智慧與能力。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認為投資最重要的是情緒管理,克服貪婪和恐懼這兩大人性弱點。老套一點的說法,投資最大的敵人,就是你自己。
金融海嘯期間,投資者必須面對自己恐懼的情緒;金融海嘯兩周年後,市場在各國政府強力支持下逐步回穩,投資者的貪婪情緒也隨之引發出來。貪婪和懼怕,本來就是人之常情,更是本能反應和求生技能:當危機發生,比方說火警來了,我們本能會產生懼怕的情緒,叫我們立即逃離現場。正如當獲利的機會來到,即如我們得知商店大減價,便本能會產生貪婪的情緒,叫我們瘋狂掃貨,從中得益。從某層面來說,順勢而行是基本人性,但投資者的問題是,處身投資市場,我們卻要作出跟自己情緒和傾向相反的行為。
(圖片來源取自網路)
陳重銘是一位高職老師,著有《6年存到300張股票》一書,同時也是一位擁有高FQ的理財達人。以下分享幾個陳重銘的理財新觀念:
新觀念1:懂得潛在價值
100元是貧與富發展的起點
對一個FQ低的人,100頂多買包菸、再買瓶飲料。但是,對高FQ的人而言,100元是「貧與富」發展的起點。「你不要看不起100元,如果你在18歲那年立志每天省下100元,而且將每年省下的3萬6,500元,投資在類似中華電信這種股票,資本利得與股利所得每年以8%計算,到38歲那年,你就比別人多出167萬元的財富。」 陳重銘說。
在低FQ的人眼中,存100元的價值就只有100元,但高FQ的人,卻看到20年後167萬元的潛在價值。同樣的,低FQ的人每花掉100元,只會覺得少了100元;高FQ的人卻會對每一筆非必要性的消費,看到「機會成本」的損失。
相較於文學、哲學、數學、物理學等浩瀚艱深的學問,FQ的道理簡單太多,甚至被稱為「學問」的資格也沒有。因為太簡單,學校也不教,於是讓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太多學富五車,卻兩袖清風的清貧族。
精算高報酬與低風險的可行性
面對負債,低FQ的人避之唯恐不及,但對陳重銘這種高FQ的人卻未必是壞事。他透露,好幾年前就開始運用理財型房貸,2009年金融海嘯時,甚至把房子抵押向銀行借500萬元逢低投入股市,大賺一筆。不僅理財型房貸,他也善用自己的公教身分,數次向銀行借過小額信貸。像今年,他就借了80萬元,買進42張第一金股票參與除權息。
他分析,借80萬元年利率約3%、投入現金股利加股票股利殖利率將近9%的第一桶金,他估計,7年後股票將增長至74張。雖然未來7年每月額外多出1萬多元的貸款負擔,但反而使他更努力兼課,還掉貸款。到了第8年,保守估計累計張數達80張,每年配股、配息將可達9萬6千元。
事實上,自3年多前陳重銘的故事被報導後,他的財富又有長足進展。除了之前存的台積電、聯詠、新普等總計2千萬元的電子股外。這3年來,陳重銘的投資重點放在金融股,主力持股的中信金已累積至350張,台新金100張、元大金90張、第一金則有47張。對於高FQ的人而言,理財的秘訣在於,「進行每一筆非必要性的重大消費支出之前,會把簡單的問題想得複雜一點!」
參考網址:http://www.master-insight.com/content/article/3388
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-content-80...
>>更多請看
企業外語培訓專家:線上外語學習、師資外派
http://business.hitutor.com.tw/cooperation.php
免費專線:0809-090566 Skype:live:hitutor-info Line:@hitutor
亞洲語→華文、日文、韓文、越文、泰文、菲律賓語、印尼文
歐語與其他→法文、德文、義文、西文、葡文、俄文、波蘭文、阿拉伯文